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的赛场上,有这样一群特殊的 “球员”—— 他们身着制服,站在距离赛场最近的位置,却始终背对草坪;他们能清晰听见球迷的欢呼与叹息,却将全部注意力聚焦在人群中每一个细微的波动。这些被称作 “反向观察点守护者” 的安保人员,用静默的坚守诠释着 “最能忍” 的赛场精神,用专业与汗水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平安壁垒。
一、职责如铁:在诱惑中铸就防线
39 岁的沈锋是淮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巡特警大队的副中队长,也是苏超赛场的 “老面孔”。每逢比赛日,他和队友们至少提前 4 小时抵达内场,在观众入场前完成 20 余个关键点位的安全排查。当球迷们为精彩进球欢呼时,他们却必须保持高度警觉:“耳朵里是进球的呐喊,眼睛要盯着看台是否有异常动作,对讲机里还要接收指挥部的指令。” 这种 “一心三用” 的状态,在 90 分钟比赛里几乎没有间断。
与球员不同,安保人员的 “忍” 是主动选择的克制。沈锋坦言,当听到观众席传来 “好球” 的惊呼时,他也曾本能地想回头张望,但职责让他立刻将注意力转回人群:“我们的战场不在草坪上,而是在观众席与赛场的交界线。” 这种克制在年轻队员陈瑞身上尤为明显 —— 这位 30 岁的退役军人曾因无法观看比赛而向领导 “抱怨”,但经历四次安保任务后,他逐渐理解:“我们的‘缺席’,正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安心享受精彩。”
二、细节如针:编织安全防护网
安保人员的工作远不止 “背对赛场” 那么简单。以沈锋所在的内场反向观察点为例,他们需要同时完成三项核心任务:一是通过余光监测球员与观众的肢体接触,防止冲突升级;二是用耳麦实时通报看台异动,如球迷翻越护栏、投掷物品等;三是在比赛结束后,引导观众有序离场,配合完成场地清场和安全检查。这些看似机械的动作,实则需要极强的专注力 —— 数据显示,一场比赛中,单个安保人员平均要完成 1500 次以上的转头观察,步行距离超过 10 公里。
更具挑战性的是应对突发状况。在 2025 年淮安主场对阵苏州的比赛中,一名情绪激动的球迷试图冲进球场,沈锋和队友在 3 秒内完成拦截、控制和带离,整个过程未影响比赛进程。“我们的训练要求是‘发现即处置’,但处置时必须保持克制,避免激化矛盾。” 沈锋展示的防暴装备上,伸缩警棍与辣椒水喷雾整齐排列,却从未在苏超赛场上真正使用过 ——“最好的防护,是让危险在萌芽中消解。”

三、平凡如光:用坚守定义奉献
安保人员的工作往往不被观众察觉,但他们的付出却深深烙印在赛事组织者心中。苏州城市足球联赛组委会负责人透露,苏超场均观众超过 1.2 万人,安保团队的零事故记录是赛事成功的关键。这种奉献在数据中尤为直观:2025 赛季前八轮,安保人员累计处理突发状况 27 起,其中 23 起在未报警的情况下化解;比赛期间,观众满意度达到 98.7%,远超同类赛事平均水平。
对于沈锋和陈瑞来说,这些数字u8国际平台背后是无数个不能陪伴家人的周末。沈锋的女儿曾在电话里问他:“爸爸,你为什么总在我放假时去上班?” 他只能笑着回答:“因为爸爸要守护更多小朋友的快乐。” 这种牺牲在安保团队中形成了特殊的默契 —— 每当比赛结束、观众散尽,他们才会集体望向空荡荡的球场,补上一句迟到的 “精彩”。
四、双轨并行:赛场内外的忍耐力交响
在苏超赛场,“忍” 的精神并非安保人员独有。盐城队后卫黄玮鸿用脸封堵必进球的瞬间,同样诠释着另一种 “忍” 的境界。这位来自南安的球员在面部被足球击中后,仅用 10 秒就起身继续比赛,赛后轻描淡写地说:“后卫的职责就是用身体阻挡一切威胁。” 这种职业精神与安保人员的坚守形成奇妙共鸣 —— 前者用血肉之躯守护球门,后者用钢铁意志守护平安,共同构成苏超赛场的精神底色。
正如沈锋在执勤日记中所写:“当终场哨声响起,看到球迷们带着笑容离开球场,我们的疲惫就化作了勋章。” 这些背对绿茵的守护者,用 “听不到的喝彩” 和 “看不见的汗水”,在苏超赛场上书写着最动人的平安诗篇。